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微信小程序一岁了。在一年中,小程序发布能力32次,共计100余项,平均一周半就发布一次能力;小程序日使用用户数达到1.7亿,总数超过58万;小程序不仅在一二线城市被接受,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覆盖数也达到了50%;小程序后台开发工具的使用人数(企业+个人)已经超过100万;小程序第三方平台数已经超过2300家。
上线不满一个月的小游戏“跳一跳”用户次日留存率达到65%,7日留存率达52%,而2017年移动游戏平均用户7日留存率为4%。不过,作为轻应用,微信小程序并不是首发产品,轻应用也不是新鲜噱头。早在微信之前,Facebook、百度和UC都曾推出过自己的轻应用产品,但是自微信发布小程序后,高黏性、大流量的优势让“轻应用”重回18岁,吸引小米、阿里陆续跟进,让微信小程序成为所有轻应用参战者的“公敌”。
小程序也可能是连接人与种类繁多、消费低频服务的解决方案。同时这些也都是线下服务消费场景,与支付关系密切,小程序将持续对支付宝形成极大威胁。微信线下支付已吊打支付宝,为此支付宝最近不得不祭出10亿支付宝红包的大招来增加活跃度。小程序是对微信原有H5网页解决方案的一次升级和取代,之前微信H5网页的解决方案是偏静态的,没有任何二次开发能力。
小程序未来3-5年的市场体量将会比公众号体量要大,不过有公众号做为参考,公众号也是前几个月由测试版转为正式版,基本定型,有了公众号的运营经验做为参考,小程序成长更快,2018年将会得到大发展,小程序越往后竞争越大,所以要趁早。以前2C端的获客基本通过两种途径——APP和微信服务号。前者太重,用户还得下载,后者基于H5开发,体验不好。小程序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,微信扫一下就能用,体验接近原生,而且一套代码通吃安卓和iOS两端。
但以上这些优点还不是小程序最核心的,更重要的是微信带给小程序的入口支持,腾讯对小程序的定位在过去发生了变化。小程序刚出来的时候针对的都是线下场景,比如到餐厅点餐什么的,但现在定位已经完全不一样。微信群里面,可以分享小程序,在公众号中也可以拉起小程序,而且微信的最新版本,往下一拉界面,上面直接有四个最近使用过的小程序入口。而且现在小程序也能弹Push了(通过“服务通知”),这些都是巨大的入口支持。未来也许有一天朋友圈也支持小程序,甚至微信哪天给小程序一个一级菜单也说不好。
爆款小程序的运营借鉴:有车以后小程序自今年5月份上线以来,累计用户数已经超过1000万,日均访问人数超60万,人均停留时长超300秒,有车以后有5个公众号、2个小程序,创业之初,万事维艰,发现如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和竞争对手几乎是一样的,很难生存,因为APP是排他的,多数用户在同类APP中只选择安装一个,因为下载成本高,并且手机容量有限,多个APP会影响手机的电量、速度。
微信里面,有社群生态,有媒体生态,电商生态,如今又多了小程序这个应用生态。可以说,继公众号之后,微信又给我们开拓了一片可以大胆尝试的领域。两大巨头不约而同发力小程序,背后的商业意义不言而喻。2018年已经过去一月,小程序的大风也已经吹了一年,如果你还没有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路,如果等到这个生态完全成熟了,可能你就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了。